【新唐人】主持人:各位觀眾朋友,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我是元慶,今天由我來主持這一期的《熱點互動》。美國2008年總統大選在1月8號新罕布什爾州已經完成了初選的第一站,我們今天請到本台評論員橫河先生,來和我們談一下第一站選戰之後的兩黨情況,以及美國總統大選制度的運作理念和方式。橫河先生您好!
橫河:元慶你好!
主持人:一開始是不是請您先跟我們談一下,在選戰之後兩黨候選人的情況,哪些人比較有希望啊…等等?
橫河:在新罕布什爾的初選,美國各黨推舉本黨的候選人的過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艾奧瓦的「黨團選舉」,不是直接選舉,是先選舉代表,然後代表再選;那麼新罕布什爾就是「直選」,由黨內直接選舉,不需要經過代表來選,所以新罕布什爾是直接選舉的第一站。
這個結果出來以後,共和黨是由麥凱恩領先,未出大家意料。而比較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民主黨的希拉里超過奧巴馬,只以接近票數領先,這使很多人跌破眼鏡。因為在這之前,人們預料的和民調的結果,奧巴馬都領先希拉里兩位數,十幾個百分點,而突然間她就超前了,這個結果引起很多人的討論。
主持人:那為什麼奧巴馬會讓大家跌破眼鏡,敗給希拉里了呢?
橫河:今天我注意了一下,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其中有一個觀點認為,在民調的時候人們沒有說真話,這是很奇怪的說法。美國始終有人認為,奧巴馬的黑人血統可能會受影響,在第一站艾奧瓦的選舉當中,因為艾奧瓦是以白人為主的,所以人們認為選舉結果在美國這次大選當中,可能種族不是一個大的因素。
但是有人從新罕布什爾的選舉結果分析,因為差別太大了,是不是有人在民意調查的時候,沒有說我要去投奧巴馬的票,結果他沒有投,這是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我覺得是比較極端的一種說法。可能性更大的是一大批中間選民,臨時改變主意了。
主持人:為什麼會讓他們改變主意?
橫河:在前天選舉以後,希拉里見民眾的時候,就有人問她一個問題,說「你對選情當中這種困難,你是怎麼看的?」她就動感情了,我想她第一站失敗以後,大概是比較沮喪,所以好像動了感情,就流淚了。
當時就引發很多討論,有人說她是不是裝出來的,有準備的、策略性的,當然很多人不這麼認為。因為作為一個政治家,要選總統她必須表現她的強硬和應對能力,而流淚不是一個人們指望的政治家所表現出來的外型。所以如果說她是有準備的或是有意策劃的話,那這是一個失敗的策略。
但是大部分人不這麼認為,因為人們認為她是一個「鐵女人」,所以很少人認為她是裝出來的。我們分析她這次選舉的選票結果,她得了很大一部分婦女票;另外,年輕人的選票也有一部分倒向她了。
主持人:對於大學生的吸引,大概。
橫河:從這兩點來看,很有可能她的表情流露,讓一部分中間選民原來準備投奧巴馬的票或心裡這麼想但沒有做決定的人,倒向投她的票,這個可能性我覺得更大一些。
主持人:另外我們講到,在競選拜票期間,各個候選人都忙於拜票,這種拜票活動對於從台灣、香港來的人都已經很熟悉這種情況了。
那麼從大陸來的朋友,他們可能覺得很奇怪,比如說你要爭取黨內提名,你可能應該去跟黨裡頭做功夫;但是在美國,你要爭取黨內提名,他實際上是對民眾去下真工夫。那您可不可以談一下在美國選舉裡面,黨代表是怎麼產生的?怎麼去選總統?
橫河:我們可以看到,初選拜票開始的幾個州都是小州,這是一個傳統。就是從小州開始,這個小州可以讓候選人去見選民、去握握手,到社區裡去訪問民眾。後來到大州,就很難走到這一步了,大州基本上就靠電視了。
所以這表現出他和民眾的關係和表態,直接面對民眾,這一點很重要。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開始時都在一些看上去有點落後,或至少是不那麼發達,或人口並不眾多的那些小州。他的拜票實際上就是表現一種和民眾直接見面的關係。
主持人:另外有機會還可以互相溝通,對不對?還不光是形式上的拜票。
橫河:真正的溝通,他也要聽民眾的聲音,所以民選出來的代表他最重要的就這一點。那我們也看到,華人當中,最積極參政的是講廣東話的香港人。
我們可以看到,在加拿大,華人參政的比例是最高的,其原因就是加拿大的移民相當一部分是來自於香港,其次就是台灣。因為台灣也有相當時間的民主選舉的習慣,但是大陸確實是比較少。
那麼他們這樣子,初選從小州開始,然後再推到大州,每個州去爭取。為什麼要爭取民眾呢?是因為它黨內的選票最終是由民眾選出來的。這些民眾在選舉的時候,他就要登記他自己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也可以登記無黨派都無所謂,但是這個黨他是自己去登記的。
所以要得到黨內推舉的話,他就必須一個州、一個州的…真的是一個州一個州這麼拚打過來。每個州的選票來自兩種,一種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直接選舉」,由民眾直接選出來的,就是本黨的基層黨員直接選出來的。
還有一種是黨團,是由選舉人、民眾選出黨內代表,因為黨內代表也是由基本黨員選出來的,所以它基本上是靠底下往上選出來的,這是他們的傳統。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黨內選舉爭取提名的時候,他除了黨內一些元老的提名以外,你真正的是要一站一站自己去拚打出來。
主持人:您剛剛提到黨團裡面的選舉,還有黨員的情況,我還想請問一下:我們看到美國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在黨團的會議裡面,我們看到去參加會議的這些黨員,或是被提名的黨員,都是一些很平凡的民眾,就像家庭主掃、或是學生等等…他就是黨員。
這些黨員他就去開會,家庭主掃或是爺爺、奶奶等等,他們在裡邊開會,然後挑選他們的黨員代表。但這種觀念好像跟我們這種黨員的概念,好像跟共產黨黨員的概念是有天淵之別的。您是不是可以跟我們說明一下這個?
橫河:對!這個差別非常非常大。因為在美國,黨就是party,party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而且這�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他不是完全一樣的,他允許黨內有很多很多差別,所以黨內其實不同意見非常非常多,不像中國共產黨。
所以按照西方,你今天宣布你是共和黨,那你就是共和黨;你宣布你是民主黨你就是民主黨;第三天你說我是自由的什麼都不是,那你就什麼都不是。所以這個黨員登記,他沒有非常嚴格,在選舉的時候你自己去報你自己是什麼黨就是什麼黨。
主持人:我們只要到郵局裡去拿一個單子填上你是共和黨或是民主黨,或者是有黨派的。那麼你就是這個黨的了,很簡單的。
橫河:這就是說你願意和這一群人成為同樣的黨派就可以了。相對而言,在中國大陸,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它就有這麼一個問題:它的入黨儀式、它的黨章規定特別有點像黑幫,黑幫只進不能出,而且你還不能退,還得我開除你才行。
主持人:剛剛我們講美國它的兩黨制度,我們知道去選總統的話,你除了選兩黨之外,你還可以選擇獨立的候選人。那怎麼樣會形成這兩黨制,所謂這兩黨制它是一個制度嗎?比如說:共產黨在憲法裡面就規定,要服從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美國有這樣一個制度嗎?說是兩黨制。
橫河:美國沒有這個制度,這個制度是逐漸逐漸自然形成的。所以美國社會當中有很多東西,除了早期訂的憲法以外,訂了憲法以後,它的發展過程當中,逐漸逐漸形成這種兩黨制,不是哪一個規定的。
不像中共的統治,它要做一些規定,只有我才能統治這個國家,只有我才是唯一的合法政黨。美國沒有這個,這兩黨,它的選舉就是規定任何人都可以,只要年滿多少歲,然後是公民,而且必須是生在美國的公民,選舉的時候,任何人都可以出來。
所以早期的時候,在初選的時候,除了這兩黨初選以外,還有獨立競選人,自己出來宣布我出來競選。我們記得當年有一個很出名的就是布隆伯格,他很有錢,他就自己出來競選了,那別人說什麼呢?說「花自己的錢過癮」。
但是為什麼這些人很難選上去?是因為這兩黨很成熟了,而且它籌集資金比較方便,民眾也比較信任。所以很難有民眾去選一個獨立候選人,因為習慣嘛,畢竟不是很相信,而且他的一些理念,人們不知道他的理念會不會變。而兩黨比較成熟,所以這些人往往選了一次以後,就消聲匿跡了。
還有,由於他的才能,或者他某方面的能力,可能就被這兩黨吸收了,所以逐漸逐漸就很難有第三個黨出來。但是這並不表示美國有什麼規定,規定這兩黨。任何人都可以組黨,任何人都可以獨立競選,也可以以任何小黨來推選候選人,這個沒有任何問題。
主持人:它就自然形成的,最後就變成兩黨。
橫河:是自然形成的。
主持人:另外一個,在這次選舉上面,像米雪兒.奧巴馬在奧巴馬的答謝會上面,提到了他對於道德重整,還有抵制種族滅絕,另外還有對金權政治的抵抗等等,受到民眾很大的歡迎。
我們知道美國人一般不會把愛國或什麼掛在嘴上,但是一出現問題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出美國人愛國的體現來。在這次選舉�面,似乎這個道德、誠信還有信仰它是一個蠻主要的議題,蠻深受大家重視的。您可否就這點來分析一下。
橫河:我覺得是這樣的,美國選舉政治家他有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他是公開的。所有的政治家出來的時候,他有兩條:第一、他不能老是變,他自己要有一個理念,這個理念又要和大部份民眾的理念有一定的關係,所以在他們提出這些東西的時候,實際上它是順應了整個社會的道德價值觀。
另外這不僅僅是順應了道德價值觀,而且這個道德價值觀一定要是正的、是好的,這樣的話,才能被民眾所接受。
所以他這些政治家需要經過的考驗是很多的,不像中國的政治家他躲在幕後黑箱操作。他即使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比如說中國政治局�面,賈慶林捲到遠華案去了,但是民眾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但在美國任何一個政治家要出了這樣的事情的話,即使被選上去了,也可能要被彈劾或者是要他下台。所以政治家必須保持…儘管沒有規定政治家要有一定的道德操守,而且政治家並不管人民的道德,這是宗教管的。但是政治家必需讓人民看到,因為他私生活這些東西,一經選舉都會被曝光的。所以不僅是必需遵守社會道德,而且是社會承認好的道德標準,這一點很重要。
主持人:這也是說明美國社會上一般民眾他有那麼樣一個道德要求,尤其對於政治人物,他有更高的道德要求,那麼這些政治人物也必需能夠經過這個考驗,他才能夠出頭。
橫河:是這樣的。是的。
主持人:好!非常感謝您今天為我們做這麼精采的評論。各位觀眾,感謝您收看這期的《熱點互動》,希望您喜歡,也希望您能夠到網上給我們更多批評和指教,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