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 第四集

【新唐人】私家魚排

榕樹澳在西貢的北面,遠離繁囂。由榕樹澳碼頭向遠處眺望,你可以飽覽「星羅棋佈」的魚排,以及遠處「群山起伏」的美景。這裡大概有八十多個魚排,乘搭小艇,不消三分鐘便可抵達目地地,這個魚排約有二千呎,上面的寬敞平台讓你可以細意欣賞四周幽雅的景色。

這個魚排的主人Cici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她非常喜歡釣魚,曾經到朋友的魚排垂釣,由於覺得麻煩人家,所以Cici十幾年前就決定花港幣十多萬塊;在西貢的榕樹澳買下了一個魚排,作為私人的海上樂園。魚排都是用很多長杉木造成,下面是用塑膠桶作為承托,四面用錨固定整個魚排,這些木條和粗麻繩都要成千元一條,Cici維修魚排的費用每個月也要用上港幣六千多元。

普通人就養狗養貓作寵物,CC卻喜歡養魚作寵物。魚的飼料就用南極蝦;她的魚養大了,最小一條有十來斤重,而最大的也接近四十斤呢!不過由於自然生態的定律,CC要隨時接受寵物生老病死的事實,最近,她就是為了養的其中一條魚死了而傷心呢!

魚排雖小,但上面的設施也可以一應俱全,基本上政府會要求魚排主人加設一個環保洗手間在魚排上,以附合_生設施,而費用需要港幣一萬多塊。

附近有好幾個魚排都用作旅遊之用,在魚排上大家可以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例如:釣魚、燒烤、火鍋等等。其中一個主人就養了一批魚供給遊客垂釣。

榕樹澳的環境污染少,水質清澈,隨處都可以見到青口生長在魚排附近,連這些繩子上都佈滿“青口”,他們說一年就長得那麼大了。

今天我們就來“剷青口”,剷上來後我們都要做一番功夫呢,副在表面的寄生物要用刀刮掉,辛苦做來自在吃嘛。新鮮的青口放到水�煮一煮就可以吃了,鮮味無比,調料都不用。

拍攝當天,魚排主人為了招呼我們,所以特別安排了一條大龍躉來做火窩材料,這條龍躉足足重十來斤,真是明副其實的豐富海鮮火窩餐呢!

毓民私房牛肉麵

在九龍區著名的鬧市旺角,有一個新的招牌──「毓民私房牛肉麵」,這是名評論家黃毓民和他的家人共同經營的餐館,平時滔滔不絕的他,在店裡忙著招呼客人,又是另一個形象。

黃毓民說他們的招牌牛肉麵,其實是他太太平時在家裡做的麵食。

他們的牛肉麵和臺灣那些紅燒牛肉麵不同,是用牛腱來做的,然後是用蕃茄熬湯,還有白蘿蔔、還有紅蘿蔔,這看起來是個濃湯,其實是一個清湯,家裡做的清湯,是招牌麵,是他們的鎮店之寶。

他表示這裡的租金很貴,每個月要16萬港幣,他們一天賣五百碗麵,還有其他的小吃,經營不容易。

著名評論家黃毓民:我呢!是做生招牌、代言人,把名字借給他們,賺錢分給我一點這樣子!

除了招牌麵,還有許多臺式的小吃。

著名評論家黃毓民:台式炒米粉,像這樣的米粉很好吃的,你可以吃一點,很好吃的,你可以吃一點試試看! .臺灣米粉,試試看!..我也試試看!

這是臺灣的鹹酥雞,這個是香菜,高棧塔,這是涼拌青瓜。

著名評論家黃毓民:好吃嗎?

記者:很香!

黃毓民說開這家餐館並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原則,只是以前的地盤被人剝奪了。

著名評論家黃毓民:譬如說電台我就被人家炒魷魚了,報紙,現在大部分的報紙都是親共的、親政府的,根本就容不下我們這種反動的文字。

身為「名嘴」的他,三句不離本行,對於香港的政事仍十分關心,現在只是換一個方式──走向街頭。

著名評論家黃毓民:我現在是淪落街頭,電臺沒得講,我到街上去講,所以最近那個政改方案,那個爭議,我在街上講了十幾場,到大學府裡去講,我們是希望民主派議員能夠否決這個鳥籠的政改方案,結果成功。

黃毓民表示在將來會繼續找一個平台來發表自己的意見。到時候黃毓民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來餐館招呼客人了。

鄭和下西洋紀念展

去年是鄭和下西洋的六百周年,香港歷史博物館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鄭和,特別舉辦「揚帆萬里:鄭和下西洋紀念展」,展出鄭和及他下西洋有關的六十多件珍貴展品及一百多張照片,為鄭和下西洋的事跡提供了具體的史實資料。

這次展覽分為六個部份,包括鄭和的生平,他下西洋的歷史背景,還有他的影響,並且呢介紹他的船隊等等。

鄭和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期間,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次下西洋,每次出航船隻多達二百艘,隨行人員則多達二萬八千人,氣勢磅礡。

鄭和一號寶船屬於福船型,是鄭和下西洋的帥船,所謂的帥船呢!就是可以容納一千人的大寶船。

長達11米,1957年在南京寶船廠遺址出土的大舵杆,是其中一件非常珍貴的展品,具專家推算當年鄭和所乘的寶船,船身長度可能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耶!

鄭和的船隊遍及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這幅「航海圖摹繪本」記錄鄭和七下西洋所經過的地方,航海圖由中國南京一直延伸至東非,由於當時沒有地球是圓的概念,因此整條航線皆以前面作為方向。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時候,為了祈求出海平安,特別鑄造了這個大銅鐘,佈施寺廟。

銅鐘的兩側鑄有「國泰民安」和「風調雨順」的字樣,可惜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去世,終年62歲,中國劃時代的航海活動也隨之徹底終止。

鄭和下西洋顯示中國的航海事業,無論是航海、造船技術,以至船隊管理,在當時都是遙遙領先的,不僅是明代對外關係和中西交通史上的大事,透過展出的文物中,更加瞭解它的影響力,它促進各國的文化交流,發展和推動亞非間的國際貿易,令中國的聲威遠播。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