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抗日真相系列报导之一】被诬蔑的蒋介石(中)

【新唐人2015年08月31日讯】《抗日真相系列报导之一——污蔑蒋介石》的上集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蒋介石的一生毁誉参半,评价两极化——一面背负了中共“不抗日”的骂名,另一面却被众多史学家誉为抗日战争领袖和民族英雄。那么究竟历史的真相是什么,让我们共同揭晓。

提到抗日战争,就一定要了解“两大事变”,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号,是指日本关东军与张学良统辖的中国东北军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此后不到半年时间,日本陆续侵占了东三省。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是指1937年7月7号日军侵略北平(今北京)芦沟桥,蒋介石派兵北上,决心应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所谓的蒋介石“不抗日”,一是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导致东北沦陷”﹔二是指“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的几年中,蒋介石只安内不攘外,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三是说“蒋介石七七事变后,一直躲在重庆,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才跳出来摘桃子”,这三种说法都是大陆历史教科书和中共官方刊物上一贯采用的口径。

由于受中共宣传影响,蒋介石一生背负着“不抗日”的骂名,直到2006年3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开了蒋介石日记,人们才知道蒋介石拖延向“日本开战”的苦衷,中国大陆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正面评价。

中国历史学专家李元华:“其实并不是消极抗日,因为大家可能对那个时期的中国不了解。中国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有了一个十年的军阀内战,北边有苏俄的侵犯,国内又有共产党建立的苏维埃伪政权,国家一直在动荡中。实际上当时那种军事对比应该是敌强我弱,所谓敌,就是日本的侵华,它不光从兵力的人数来讲,从武器装备来讲,比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正面的打根本就是没有方法的。”

史学家黄仁宇在《从大历史读“蒋介石日记”》一书中说,当时蒋介石“深知两方的实力,如即此仓卒应战,只有自取败亡。”因此蒋的策略是,尽量避免全面抗日的爆发,以争取时间组建更多师团,建造兵工企业,构筑能够对日作战的国家能力。

据《抗日领袖蒋介石》一书记载,蒋介石早已洞察日本侵华的野心,因此在1927年就开始了暗中备战,不仅从德国购买大量武器装备,和兵工设备,还聘请德国军事、经济、医疗、铁路管理、化工等领域的数十名专家组成的顾问团来华,建立军校培训军官、整军练兵、建设国防。

尽管如此,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日双方仍差距悬殊。

台湾大学政治学教授明居正:“蒋明白中国的实力是还远不能跟日本对抗的,所以他厚植国力,他分别做了几件事情:第一、他跟国内各个地方的军阀去谈判,去拉拢他们讲好要抗日﹔第二、他进行币制跟收税制度的改革﹔第三、他进行兵役制度的改革。这样他才会有政治上的同谋,基本上国家有一点点财力,才真正有军事力量勉强跟日本对抗。”

书中还写到,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加紧了备战步伐,他原本构想组建80个德式精装师,在1939年反攻东北,收复日军占领的失地,但因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只完成了30个师的兵力装备,若干军备建设还没有完成。

尽管没有达成预期目标,但蒋介石10年的积极备战成果是显着的,为抗战打下了初步基础,因此才能在抗日初期,顶住了日军的猛烈进攻,并在其后展开了对日持久战。

在下一集中,我们将为大家解析中共抹黑蒋介石的真实目的,揭秘所谓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背后不为人知的内幕。

采访编辑/张天宇 后制/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