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2月19日讯】(新唐人记者唐迪综合报导) 63年前朝鲜战争打响,中国志愿军第9兵团被派遣到异国他乡作战。他们中许多将士来自南方,没有经历过北方寒冷的天气,也没有保暖经验。最严重的是,由于仓促应战,他们在最冷的冬天进入朝鲜战场,却没有从上面得到最起码的保暖物资。在朝鲜战场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9兵团20军59师177团6连、60师180团2连、27军80师242团5连,除一名掉队战士和一名通信员外,全部成建制被冻死在站场上。如此惊人的惨剧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谁应该对这个惨剧负责,成为了外界追踪此事件时关注的焦点。
据《血地冰天: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纪实》(以下简称《战役纪实》)一书记载,1950年11月下旬,朝鲜战场长津湖战役打响。在海拔1000至2000米之间的长津湖地区 ,夜间最低温度达到摄氏零下40度。在这场长津湖血战中,原华东野战军主力第9兵团的15万人中,竟然有3万多人被冻伤,4万多人被冻死,其中第20军人员损失特别惨重。
《战役纪实》记载,当时,华东战区的第9兵团在来不及做充裕准备的情况下,就仓促赴朝作战。在进入朝鲜前的沈阳火车站,前来检查部队准备情况的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发现其中的第20军战士穿着单皮鞋,带着薄薄一层棉花的冬装衣被。部队本来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获得必要的御寒物资。但在兵团部命令之下,有三个师还没有得到御寒物资就随列车过了鸭绿江。
结果,20军刚到朝鲜不久就发生了冰冻造成的减员,许多人被遣送回国。而在惨烈的长津湖战役中,有数百志愿军战士因冻伤需要截肢,丝毫没有战伤纯因冻饿而死的有189人。
《战役纪实》记载,1950年12月7日,志愿军第60师第180团投入战斗。但接连下了30多小时的暴风雪,致使阵地上几乎全部人员被冻伤。12月8日下午起,第20军第58师第174团投入战斗。该团警卫连减员到只剩一个排。在零下30多度的寒冷中,该排所有人的手脚都冻坏了。
12月9日,美军进攻并占领了1081高地,未遇志愿军战士抵抗,原因竟然是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已全部冻成了“冰雕”。同样是12月9日,在水门桥附近的一处阵地上,美军未遇一枪一弹,原因同样是阵地上所有的志愿军战士都冻死了。
据2010年《文史参考》第12期,志愿军9兵团20军58172团1营排长王学东说,“我们对北朝鲜的冬天会有多么寒冷没有一点概念。”王学东说,“当部队进入朝鲜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冬装,没有手套、帽子以及棉鞋等冬天的必需品。我们部队的战士大多是来自年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的华东地区。11月初我们离开家乡的时候,当地的温度还在15度左右。两个星期后,我们到了北朝鲜,当地的温度已经降到了零下18摄氏度。许多战士因为冻伤和感冒而跟不上队伍。我们师在第一个星期就有700名士兵因为严寒掉队了。”
据《谢有法将军文辑》记载,9兵团仓促从福建前线紧急入朝,到丹东时还穿着单衣,东北后勤部的人说,你们穿这衣服,见不着敌人就已经被冻死了。但彭德怀命令必须立即出发到达指定位置,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宋时轮提出衣服问题,彭德怀说他不管这些。宋时轮过江之前曾打电话给高岗,提出推迟两天过江,但高岗拒绝了这个要求。最后只给团级以上配发了冬装,团级以下战士依然单衣赤脚。
有资料称,当时高岗在各个铁路车站囤积了大量被服,以供部队拿了就走。但毛泽东下令9兵团火车中途不停车,迅速入朝,致使这些士兵未能及时换装就仓促进入严寒的朝鲜。
9兵团入朝参战计划原本是先从山东开赴东北整训一段时期,到1951年开春后再入朝参战。但随着朝鲜战局的变化,毛泽东四次变更了9兵团入朝的时间。
据史料记载:毛泽东10月27日致彭德怀电,要求9兵团“11月1日起车运吉林梅河口地区进行战前整训,前线如有战略上急需则可调用,如无此种急需则不轻易调用。”;毛泽东10月29日致彭德怀电 “第27军11月1日从泰安直开辑安,直接开赴前线,其余两个军接着开赴通化辑安地区休整待命,以备必要时使用。”;毛泽东10月31日致宋时轮、陶勇电 “九兵团全部开赴前线,11月1日先开一个军,其余两个军接着开动,不要间断。”;毛泽东11月5日致彭德怀邓华并宋时轮陶勇电 “宋兵团立即入朝,江界长津方向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迅疾各个歼敌为方针。尔后该兵团归你处(指志愿军总部)直接指挥,我们不遥制。九兵团之一个军应直开江界并速去长津。”
如此四次变更,一次比一次紧急。结果使九兵团在原计划开赴东北准备整训途中,未作任何停留便提前直接入朝参战。最直接的恶果就是使九兵团参战准备极不充分。原来入朝参战所需冬季装备和物资已集中到预定整训地区沈阳、梅河口一带,由于部队直接开赴朝鲜,未做停歇,根本来不及转运物资,致使九兵团穿着华东地区的冬装就仓促进入了高寒地区的朝鲜,再加上九兵团长期在华东地区作战,既缺乏在朝鲜北部这样的高寒地区作战经验,又缺乏高寒地区防寒防冻的生活经验,同时对战区的气候、地形了解不足,使九兵团遭受巨大损失。
有分析指出:五十年后,再回首看九兵团仓促入朝,表面上看是为了应付联合国军在东线的迅速发展,保障西线侧翼安全。而实际上朝鲜北部由于狼林山脉所隔,形成天然的东西两部分,交通阻绝,大兵团更难以逾越,险恶的地形是双方都无法利用的,根本不存在东线威胁西线侧翼的情况。事实上在整个朝鲜战争中,作战双方都从未有过大兵团穿越狼林山脉的事例。那么九兵团紧急入朝的目的究竟何在呢?——真正的答案就是:抓住东线联合国军势单力孤且分兵冒进之机,集中精锐的九兵团予以突然打击!
史料记载,毛泽东10月31日致宋时轮、陶勇电报中就明确赋予九兵团“以寻机各个歼灭南朝鲜首都师、第3师、美军第7师及陆战1师等四个师为目标”。逐个歼灭东线联合国军四个师,这么宏大的战役决心很显然还是建立在解放战争中大歼灭战的经验上(第一次战役特定的遭遇战性质也使志愿军对美军战斗力产生了错误而又致命的低估)。
分析指,这样的决策,从战略上讲是毫无必要,因为东线只是次要方向,只要集中力量击退西线美第8集团军,那么东线美第10军就必然后撤。从战术上讲也是违反了解放军一贯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将入朝的两个兵团分散在两个战线。从后勤上讲仓促入朝未及换装更是使原本就相当薄弱的后勤补给增加了战地补给的负担。
因此,有些战史学家认为如果采取只以27军由辑安入朝接替(或加强)42军在东线的力量,而以九兵团主力20军、26军加入西线战场,集中十三兵团与九兵团主力,可以在西线取得更大的战果。这样一来可以使九兵团在入朝前获得换装补给的时间,二来也能避免在中途变更计划而出现的种种不利状况。
换言之,九兵团如此紧急入朝并无绝对之必要。毛泽东的目的就是想抓住战机在东线打个大歼灭战,而实际战争发展却证明不仅未实现歼灭东线联合国军四个师的大计划(实际连一个陆战1师都没能歼灭),反而让数万无辜的志愿军战士冻死在异国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