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9月24日讯】 中共整党无果而终已成惯例
中共又发起整党。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从政治上看这几乎已是一个惯例,每届新领导人上任都搞一次类似的运动,前有江泽民,后有胡锦涛,只是每次所用的名目不一,不过结果却类似:除了借此整肃了个别党员和政治对手外,每次整党都不外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无果而终。整党名义上要达到的目的如“反腐倡廉”,改善工作作风等也都在那干休所、宾馆里的闲谈和杯盏交恍中消失于无形。官员欺压百姓日甚一日,腐败也一切照旧。
此次整党,是在新领导人上任后,国内外各种经济、政治、社会与外交等都面临严峻局面的情形下展开的,这可能是与以往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整党的目的却依旧,不外两个:一是借此整顿一下党内腐败的党风;二是为新领导树威。过去二十年,官方在不愿做深度改革的情形下,一方面靠这种整党运动以及带有特务政治色彩的纪委系统来对党进行内部整合,压抑派系分歧,维护党内的权威和运作;另一方面靠发展经济来吸纳精英,平抑社会不满,也就是说靠赎买社会来缓解政治合法性危机。但这些方法能产生效果的前提是经济的不断快速增长,蛋糕的逐步加大,使得官方在进行这种整合和赎买时能具有足够的金钱和机会上的资源。但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发展模式的负面后果逐一暴露,这个条件正在丧失。比如,最近官方宣布要进行超过一万七千亿的大规模投资来改善大气污染等问题,事实上是在给前一段毫无节制的恶质高速增长买单还账。与此同时,财政收入却在减少。
老办法无法应对日益恶化的局势
传统的发展模式无以为继,那种靠撒票子“人民内部矛盾靠人民币解决”的管治方式也就自然面临瓶颈。更糟糕的是,在过去这些年资源扩大的同时,由于缺乏监督,握有分配权力的官员的贪腐也相应恶性发展,反过来加深了社会的不满。此外,随着每次整党成果的微乎其微,整党的效果也递减。在许多官员看来,整党只是一场做给上级的表演和游戏,只要程式走过,应付过去,甚至表演的好坏都不甚重要。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升迁和利益多半不是与这些相关。经济的增长、外来投资多寡、所谓的一些建设成绩、民众不闹事、这些才是获得提升甚至金钱等各种好处的关键。
一方面是老办法面临困境,另一方面是局势的恶化。人们期望新领导人能跳出巢臼,为解决中国的问题探索新路。然而启动整党,打压公民运动,使人们在普遍的失望之余也对未来的忧虑日深。我们不知习近平等中共领导内心究竟如何认定这种整党形式的功效,如真以为会起到效果,那只能让民众对他们的判断力表示怀疑,中国的下一步就显然极其堪忧。如果他们内心明了这种方法无效,只是暂无良策,权作镇痛剂,收拾一下队伍,整人立威,以争取时间,再图改造,这从政治上我们能理解,但在无法阙除人们对其效果的极大怀疑的同时,也会危险地增加社会的不耐情绪,搞不好会失掉最宝贵的改革时机。
整风成败取决于社会封闭或开放
正如高华先生在其巨著“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中所揭示的那样,整党这种由毛泽东在四十年代创造的政治整合形式,之所以达到了毛当年预想的一些目的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而时过境迁,中共今日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与当年截然不同,这是整党注定达不到效果,也是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数次整党无果而终的根本原因。延安整风是小文革,文革是大的延安整风;两者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社会的封闭性,处在一种敌对的环境,党员没有退出机制。这类运动无法在一个开放社会里成立。今天中共能发起整风运动的前提是这个社会依然是有相当的封闭性,但其已开放的程度又决定这种形式注定失效。资讯来源和资源获取的多样性,利益的分化,思想的分野,权威的缺乏,党员与干部个人主体意识的增长,与社会和外部世界的密切联系,都使得靠那种自我检讨,揭发批判和镇制威慑的方式来达成思想的统一和队伍的纯洁的可能近乎于零。
因为,大规模揭发,以现在的腐败规模,党将没有宁日,只会加速党的分裂和党内对中央的反弹,这对试图借此建立权威的习李班子绝对不会有任何好处。不揭发批判,整党就只会沦为念报纸、读文件。至于内省和自我检讨,当年是以党员的信念、对党的忠诚和信任为基础的,今日对那些为牟利晋升入党,毫无价值支撑,习惯了官场文化和各种豪华享受的大小官员们根本就是无从谈起。而启动让毛当年整党成功的另一个杀手锏镇制威慑,甚至不惜对保持异端的党员进行人身消灭,就需要一个外在敌人的存在以及与此相连的敌对环境。无论官方今天怎样宣传所谓的敌对势力和西方反华势力的影响,都无法像延安和文革期间那样能证明展开一场大清洗的“合法性”。如硬要造就这样一个敌人和敌对环境,改革开放就会毁于一旦,政权也就难保。事实上,就连依法惩治犯罪事实明显的高官如刘志军,在各种利益的盘根错节的保护下都无法落实,展开全党大规模整肃又谈何容易!
当年延安甚至文革时整党的条件都已经全部不再,病症又今非昔比,却依然重施故伎,结果只能是药不对症,延误救治,徒增治疗成本。问题是,在浪费了诸多纳税人的公款和官员的时间搞这种不切实际的整党运动后,问题依旧,到那时,又要祭出何种办法呢?这倒是让人最关心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为法国赛尔奇蓬多瓦兹大学副教授)
--原载 动向 2013年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