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号:朱镕基新书热卖的背后政治焦虑

【新唐人2013年8月21日讯】 壮语给贪棺99口棺木的总理

导语:朱镕基,一位铁血的中国总理,出生于贫困家庭,幼年失怙,十二岁丧母,贫穷无依,唯靠群奋用功,才得以依靠奖学金升学,长沙中学读书时,还染上霍乱,差点英年早逝。这位出生于草根的总理,由于早岁备尝艰辛,因此对尸餐禄位,和贪腐深恶痛绝,曾豪状语备一百口棺,99口赠与贪官,震荡整个官场。

一,朱镕基的焦虑

据南方周末报导,2013年8月12日,由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一书,正式向全国发行。尘封已久的朱镕基上海执政岁月,也重新被人记起。《网友评论38期》作者石述思谈到,在实体书已是昨日黄花的今天,朱镕基的书大卖的背后原因值大家深思。

相对于朱镕基的焦虑,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更直言,中国社会已渐渐滑向崩溃边缘。人民与官府严重对立与疏离,所谓公家的,不存在你我个有其中一份的感觉,对于公家的任何事故,人民只有冷嘲热讽的份,而不再任何感情依附。孙立平说,“这不是国民性的本然”,相较与八十年代,增加的只是社会对公权的厌恶增加。

社会向心力的急速流失,事实上与底层人民对统治集团贪府的整体无力感,进而产生本能上的厌恶。孙立平举出以元宵央视大火,烧掉几十亿为例。正月元宵节央视一场大火,损失达几十个亿。然而,网路上一片幸灾乐祸之声。没有悲伤,没有痛心,幸灾乐祸中透露的是某种难以言表的快意。而在这场央视大火中,有人这样说,几十个亿烧掉就烧掉吧,不被烧掉也会被吃掉。这里的吃喝当然是指公款吃喝。还有人说,心疼的是救火要用掉多少水啊,现在天旱啊。这里背后折射的是人心的强烈疏离和背弃。公家的是他们的,并不是我们的,这种疏离不再是少数人,而是已然以一种社会性结构存在着。

揆其因,在于人们已渐次觉醒,对于悠观后代子孙生活环境的长远问题,贪腐问题,都比以往更加重视。相对于执政阶层的反腐,还只在于表面敷衍和杀鸡儆猴阶段,深感不满。的麻木,让人民对公权失去了信心,种种口号式宣言,也只是沦为为宣传而宣传而已。没有实质上根本的措施,看在人民眼中,自是心知肚明。更可笑的是,一方面将反腐斥诸社会,一方面又噤若寒蝉,这体现了既得利益者的体制逻辑性,其后果自然是社会上下两层的相互剥离。而衍生的,为掩护既得利益者,更是不顾一切的压制言论自由。

二,“权力牵出现象”与“西西里化社会”

由于制度及结构性的利益,使得维稳成了现今体制下必须存在的一个变态课体。地方政府以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维稳,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开会及写报告应付高层。真正处理政务仅仅剩下三分之一时间。这种维稳思路不仅耗掉公权力的正常运作,进而衍生的是更多的社会群体事件。社会发展受到不当的变态压抑,使得本应顺理成章的社会变革得不到正常发展,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和崩溃。

人们面对贪腐官场的无力,个体主体权受到非法干预剥削,只能不断的忍耐,当这种压力到了临界点,就有可能产生与之俱焚的悲烈场景。而冤有头债有主,前面左转是政府,所道尽的就是这种社会的集体无力与悲凉。

孙立平在接受南方周末访谈时谈到,“观察当今中国的社会生活,人们可以注意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我把它叫做“牵出现象”。首先是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行为的失范:权力的霸道和蛮横,暴力截访,血腥拆迁;执法部门的腐败使得一些地方的民众有冤无处申;腐败开始成为一种民众无可奈何甚至只有默认的现象;潜规则盛行于社会,甚至成为基本的为官为人之道;强势利益集团在财富的掠夺上肆无忌惮,对公平正义造成的严重侵蚀导致社会生活“西西里化”趋势出现;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丧失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

权力失控的直接结果,是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在降低。同时,政府公信力丧失,道德优势弱化,只能越来越依赖强力与强制。

对此,孙立平教授的药方是,如同快速的与癌细胞切除一样的与过去做切割,而且越快越好。

三,排它性的机器,只能让法治退位

实际上,当社会运转,权钱勾结,成了社会快速成功的借镜,人们一方面津津乐道以这种成功模式,又对此深恶痛绝时,这种社会离动荡已是不远了。改革成了一种掠夺游戏,社会正义荡然无存,权力系统的傲慢,又导致公权力扭曲,人们对此无力应对,真正改革者,面对这种框架,也只能徒呼负负。

因此,具有铁血总理之称的朱镕基,在面对各种改革痛下决心,最后的结果是爱将大幅判逃,四十二个省行或副行长逃亡。让朱镕基在衡山宾管馆谈及此事,一度愤而昏厥。

改革与开放是朱镕基念念在兹的一个信念,在新书发表会上,这位退休的老总理依旧禀持着这两个核心。对于自己理念坚持的还有温家宝总理,不管在位期间,或是已退了位,民主化,依旧是温家宝心中的坚持。朱镕基曾经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这样指示,他说,我们的党权利要和人民一样,不能有超出人民权力的思维。这个指示背后彰显的是法治精神的体现。政党只是个法人机构,其权力自然不能超越自然人。只是这种领导人的坚持,何以不能转化成社会改革的正能量?概因存在于一个具有排它性极强的机器存在,当一个机器不容其他的监衡和法治精神,那么任何具有魄力和强烈改革精神的领导者,都只能面临无可解决的困境。体制性的逻辑,注定改革和开放,最终只有滑向权钱勾结的权贵轨道上运转。

四,要换轨道,还是老车提速

面对这种历史的惯性,孙立平教授忧心的说,除非是总崩溃,否则不可能有所改变。从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转向,都可以看到这点。但问题在于任何的开刀,都有可能让无限的权力与无限的利益在一夕间崩溃。这也是任何有浓烈改革意识的强人无法扭转的课题。这种课题延漫至今,更越显无解。毕竟这种封闭体系,本身就是一个闭合性社会。这点在一位脱离体制内的人就曾说过,只要你一进入这个体制,就会不自觉的会维护这个体制。因此任何改革,要不脱出闭合性的视野,断难有所改变。一心一意追求民主的温总理,面对的是孤军奋战,他身边没有盟友,也因此让他博得影帝的封号,这无疑是他最感无奈的伤痛。因为在闭合体系当中,违背体制逻辑,意味着背叛,意味着自己是架构体系中的叛徒,谁也不能面对把自己拱上人生高峰的组织,成为一名背叛者。

也因此,在面对内外压力,又无法让自己成为组织背叛者情况下,体制内的领导者,所能做的改革,基本仅能以技术改革取代制度性改革,冀图用技术来转化系统逻辑。但这种技术性的转向和改变,因为缺乏制度性转变的奥援,某些部门往往借改革而将特权转成了制度化,反而形成社会更加的两极化,及权贵们寻机钻缝的掠夺,就算当初是立意良好的,最后结果也是南辕北辙。

结语:改革开放,已面临严峻的深水区,在李克强总理对上海市政府提出的,要制度或要改革,无疑的点出政府和社会共同的焦虑,这也是朱镕基新书热卖背后最引人探讨的地方。而这点也正是社会共引颈翘盼的,到底改革的列车,是要整体换轨还是提速?!在老旧的轨道上要运行磁浮列车,其可行性如何,将严峻的考问这一代中国人的共同智慧。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