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11月23日訊】中國社科院的張曙光教授講到了地區間政府的競爭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問題。周其仁教授也講到了政府的強大與難以控制的問題。復旦大學張軍教授通過對中國經濟轉型的研究,似乎得出了政府改革政策的成功。在所有的演講中,似乎都沒有提到政黨的身影。政黨成了探討中國經濟問題的被忽略的變數。可是政黨真的可以被忽略嗎?
在中國究竟是政黨強大,還是政府強大?地區間究竟主要是政府的競爭,還是政黨內部在地區間的競爭?在國與國的經濟競爭中政黨究竟起到了一個什麼作用?
正如前文所講,全體國民的稅款和國資收益每年供養所有政黨專職黨務人員和一些非政黨社團工作人員,分布在政府、軍隊、社團、公有企業、事業單位、專職黨務機關的每一個細胞,總數約2000萬,給社會帶來的耗損估值約20萬億元人民幣,這麼龐大的資源,真的可以忽略不計?中國大陸全民公款養黨和社團一年給全社會造成的財富耗損為20萬億人民幣,人均負擔1.5萬元,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幾乎不養這群人,人均負擔為零。假如其他情況中國和它們一模一樣,搞個65年,即使初始人均收入相同,中國人均收入和這些國家的差距都將是巨大的。當我把這樣的問題在茶歇提給張軍時,由於時間關係,他沒有發表意見。當我把這樣的問題提給浙江大學的張旭坤教授時,他公開講也不知道是否有國寶在會場,他的看法,共產黨就得用自己黨員繳納的黨費養。重慶大學的蒲勇健教授講,你懂的。如果你有勇氣,你就去研究呀。
其實道理很簡單。假如有兩個經濟體,同樣的13.5億人口規模和同等的初始人均收入。一個社會全民公款供養的政權人員比另一個社會多4000萬。即使兩個社會生產效率相同,供養更多政權人員的社會將會越來越窮。只要不變革,更多供養政權人員的社會終究會崩潰。
對國家前途命運這麼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成了學術研究的盲區,成了社會討論和公共輿論盲點?據說只要涉及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或討論文章,刊物、出版社、報紙均不予以刊載。如果是真的,我國有知識有見識的人群均無承擔社會責任的勇氣和大義,群體性掩耳盜鈴,最終走向群體性毀滅就將是群體性自我選擇的結果。
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陳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