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8月18日訊】一周經濟回顧(543)(2013年8月18日):從一個家庭看進口奶粉在中國受歡迎的現實。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收看一周經濟回顧節目,我是東方。這個星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要求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資料,目地是找到外國汽車廠在中國市場上操控價格的證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抱怨說,發改委在各個領域搜集資料,汽車行業只是其中之一,他說發改委的這種作法是違法的。接下來是不是會有更進一步的調查,汽車流通協會不表態,在中國熱銷的通用、大眾和尼桑都表示現在還沒有態度。幾個星期前,北京政府宣佈調查進口商品價格是否人為操縱的現象,首先從醫藥和奶粉開始,英國製藥廠葛蘭素史克被指控行賄、抬高價格,六家奶粉公司被課以高額罰款,罪名也是抬高價格,部分洋奶粉下調了價格。在市場經濟的國家和地區,都有反壟斷機構,避免任何
行業出現壟斷,避免消費者利益受到損失。但本開場白並不認為發改委的做法是反壟斷。中國進口商品價格高這是事實,壟斷會造成高價,但高價並不都是壟斷造成的。就拿汽車和奶粉來說吧,進口汽車占中國汽車市場的一半以上,奶粉也是,除非有證據顯示,外國汽車廠都商量好了一起行動,美國汽車廠、德國汽車廠和日本汽車上都聯合起來控制價格,否則不能說是壟斷;除非外國奶粉廠都暗通款曲一起漲價,否則不能說是壟斷。進口商品價格高昂有諸多因素,人民幣匯率和進口關稅首當其衝。中國人對進口商品的需求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在沒有壟斷的前提下,價格是供求關係的結果,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你發改委管他作甚?國產奶粉攙了三聚氰胺、品質得不到保障,獨生子女的父母勒緊褲帶也要買外國奶粉,價格再高也要買,在強烈的需求下,進口奶粉自然漲價。汽車也是一樣,中國人更傾向于買外國車,尤其是豪華汽車,在中國的豪華車不是普通的貴,是國外價格的三四倍,幾乎所有的奢侈品都是國外好幾倍的價格,難怪中國人到海外狂購奢侈品,樂壞了外國零售商。中國經濟改革三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三十年,中國製造的產品全世界比比皆是,但中國品牌確幾乎沒有,替外國品牌提供廉價勞動力,提供不受保護的環境,現在國人正在付出生存權的代價。山寨容易品牌難,這就是急功近利經濟發展模式的後果。在國外,中國產品面對的是反傾銷的指控,在國內,外國產品面對的是操控價格的調查,這不可悲麼?那又能怨誰呢?這是今天的開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