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7月29日訊】新聞週刊(330)7.21日一場暴雨,引發北京「60年特大水災」,號稱國際大都市的北京損失慘重,死傷無數,城市排水系統嚴重落後等問題被暴露無遺。災難面前,當局既無預警,又救援不力,並極力掩蓋傷亡真相,民眾直斥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7月21日,北京遭遇大暴雨,導致整個地下排水系統全面癱瘓,城區倒灌,汪洋一片,道路阻斷,市民駕車竟淹死在市區交通要道東二環上。龍捲風和暴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道路、橋樑坍塌,民房沖毀,全市受災面積達一萬六千平方公里,受災人口約190萬,初步統計經濟損失上百億。洪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尤以房山區災情更為慘烈。
十渡區曉敏農家院:「野三坡人都衝沒了,死多少人不知道,反正是人衝跑了,遊客也有,當地人也有。人都埋在水裡,沉在淤泥裡了。」
民眾告訴本臺記者,房山區和十渡區的災情慘烈,除了大石軲轆,其他的東西全衝跑了,至少死亡幾千人。
房山區長溝鎮居民高女士:「我自己家邊的車啊,有的是在路中開著的都衝到溝裡去了,大汽車甚麼的,就自己家庭的那種小轎車,連人啊,有的外地打工的孩子們啊,衝跑了,衝跑就衝死了,要把我們農村這算上得有幾千口子(死亡),山嘠子背後沒人管。」
直到災後第六天,當局才把死亡人數上調到77人。但失蹤者家屬認為,實際死亡人數要高的多。
失蹤者李洋洋的家屬:「不止,絕對不止。肯定,肯定超過,三、四百肯定有。」
25歲的李洋洋,從河北到北京打工,21號傍晚在房山區四馬溝被山洪沖走,遺體至今沒找到。
李洋洋家屬:「22號凌晨4點,我們開始找,一直找到現在。有些沒人領的屍體,我們去看。哪有打撈屍體或者說有發現屍體,我們去看。現在我們等的就是清理河道,因為河道淤得很深。我們前兩天已經拿鐵撬鏟子去刨,但是刨也刨不了。」
《京華時報》24號報導,北京副市長、宣傳部長魯煒下令,對水災「要多報導暴雨無情人有情」,新聞網站「要組織好評論、跟帖、轉發工作」。北京媒體就在頭版大讚特讚「北京精神」,並無賴地聲稱「北京頂住最強暴雨」。
26號,南方週末七位記者,在北京跑了2000多公里,採訪了24名死難者家屬,寫出四版八個版面的長篇報導,卻被新聞審查撤銷了。
資深媒體人高瑜:「就像南方都市報,你就是昨天(26日)發表了也沒有甚麼?大家也都在看嗎?你(中宣部)反而把它給抽下來了,倒成了大新聞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就是他們(中共當局)的規律。」
這一消息激怒了廣大網友,網友們迅速轉發這篇未能付印的報導。儘管新浪微博拚命刪帖,仍跟不上網友們的轉發速度。
洞察網主編光遠:「本來災情一出來,它(官方)首先應該安撫群眾、承認錯誤,你不要忙著歌功頌德﹔它們越是這樣掩蓋越是掩蓋不住的;舉個例子,他電視臺演(最近在災區)搭了很多帳篷,這種帳篷根本是不防雨的呀,也不防風,它淨作這種掩耳盜鈴的事。」
北京退武軍人王衛平認為,官方所強調的三大原因不能及時公布死亡數字,都是藉口。
北京退武軍人王衛平:「這麼一個天災,他隱瞞這個數字幹甚麼?他為甚麼不把失蹤的人數報一報呢?通過這次北京的災害,折射出這個政府根本就不想這些老百姓,特別是中央的,你看北京遭這麼大的難,中央那幾個常委,沒有一個露面的。」
北京維權人士吳田麗:「他們說的都不可信,老百姓都不信。那個網站說,市民高度讚揚政府怎麼樣,高度是誰啊?哪個市民讚揚了?一片罵聲,他說老百姓都在捐款,哪個老百姓在捐?現在還有捐的嗎?誰還捐?捐也不夠他們貪污的。」
同樣是災難,美國校園發生槍擊案,總統親臨現場,慰問每個受害者的家庭,全美降旗一週悼念死難者。而北京遭災,政府沒人出來道歉,九位常委集體失聲,軍隊、武警都沒有出來救援。
全球自由信息運動創辦人張新宇:「(中共)養活了那麼多人搞宣傳,搞形象工程,所謂那些偉光正工程,他就搞表面的。地下那些東西,這次最大的問題就是地下工程,地下工程更好掩蓋,因為別人不知道,豆腐渣都在下面。」
有網友質疑,每年上千億市政建設經費,北京收了千億水利基金,這些錢都哪裏去了?
深圳獨立作家朱健國:「對老百姓的重視程度還不如明代嘛!明代的北京城、清代的北京城,那時候大雨暴雨的防水體系的建設都還高於現在。」「那麼北京暴雨,現在看來,不是淹了北京城。而是民怨淹了北京城。它激起了更大的民憤。」
在民怨沸騰中,25號北京市長郭金龍和副市長吉林分別辭職。時政評論員李天笑指出,這不是引咎辭職,郭金龍實際是晉升為市委書記,率先取得中共十八大政治局的入場券,而政協主席王安順晉升為市長。
時政評論家李天笑:「(郭金龍)他不是真辭職,真辭職就連北京市委書記一塊辭職了。他不能夠同時兼任市長和市委書記,他總得要辭。很多事情並不是他(郭金龍)一個人幹的,劉淇等這些人一塊幹的,劉淇是江澤民主要的『血債幫』的一個大的頭目,在北京市安插在那裏。劉淇實際上要對這些事情負主要責任。」
李天笑認為,現在民怨很大,但老百姓無法真正制約中共官員的為非作歹。只有改變體制,才能真正改善北京市的防災措施。
新唐人記者曲明、吳慧真綜合報導